查看原文
其他

《风景名胜》 | 体验式旅行之——学传统手工艺

宋冠群 乐创益 2022-10-09

用公平贸易思维来探索精准扶贫的社会组织

《风景名胜》杂志是一本以风光地理、人文地理为主要内容的大型旅游类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2019年1月刊出“去远乡学手艺”体验者宋冠群(网名:风子红)的游记《体验式旅行之——学传统手工艺》。


关 于 我

我是宋冠群,现在是一名旅游体验师,目前走访过12个国家,善于探索小众路线从而感受深度人文,由旅行中的点滴触发内心最柔软的深处。

独自旅行,川藏线徒搭、境内外自驾、访震后尼泊尔、停泊岛潜水、澳大利亚跳伞、瓦努阿图看活火山、虎跳峡高线徒步、在泸沽湖与摩梭人捞鱼生火烧烤、新都桥近距离观看天葬、南丫岛的救赎……还有,去远乡学手艺。

我的旅行信条:“在行走的道路上其实没差,无论是谁,将来需要面对的事情其实都是一样的,你的沮丧或者快乐,也是我的。行走,其实是对残酷现实最完美的释放。”


朋友的评价

闺蜜曾说:她的梦想是流浪,在一个城市呆的太久,她就会焦虑,她总是一个人前往各种地方,住最便宜的旅馆,吃很简单的饭菜,认识不同的人,去找寻那“属于前世回忆的乡愁”,被那些与自身有极大差异的人和文化所感动,这或许就是一个流浪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吧。


我和公平贸易

2016年6月,我与乐创益结缘。

当时朋友发了一条“去远乡学手艺”的招募贴给我,因为旅行,因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好奇,就跟着领队来到云南兰坪体验普米族羊头琴制作,自此开始了我的“去远乡学手艺”之旅。

当年7月,我一个人奔赴川西和青海,在这一个月的旅行中,先后来到四川泸沽湖格萨古村落跟摩梭人学习古法织布,和青海民和土族三川刺绣。于是,我成为了乐创益“去远乡学手艺”项目的志愿者。


在这之前,我是完全没有听说过公平贸易的概念,也是这三次体验,我才开始对公平贸易有了初步的了解。回到上海以后,开始参加上海乐创益公平贸易发展中心关于的公平贸易知识的培训课,后来还多次参加项目路演和线下活动,希望影响更多群体参与“去远乡学手艺”。

“去远乡学手艺”不仅让我开始走上了旅行体验师的道路,更让我对公平贸易、对公益、对少数民族手艺有了新的认识。

当我走进山区,可以看到当地的屋瓦简陋,可以看到坐在门口托腮发呆的留守儿童,可以看到满脸皱纹步履蹒跚的孤寡老人还在张罗家务,也可以看到他们因儿女为了生计离乡背井给他们带来的孤独……只有走进他们,才真正理解了“去远乡学手艺”的那句口号——一旦近距离接近贫困,就想做的更多。

一个朋友曾说,公益是政府行为,我知道许多人都会怀疑公益事业,不得不承认现在有个别社会组织打着公益的旗号做着一些不那么公益的事情,我也曾经怀疑过,但是体验了“去远乡学手艺”,对公平贸易有了深入的理解以后,我知道“去远乡学手艺”是以公平贸易为原则在做真正的公益。

我们不仅仅以AA制的形式体验了一次不一样的小众旅行,而且我们所支付的学费和食宿费是直接交于手艺人之手,中间并无任何的中介代理,在形式上我们将公益透明化,童叟无欺,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体验并支付学费后,可以帮助山区的手艺人改善生活,可以让他们坐在家里就有钱赚不需要外出务工,也许未来还可能不再有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点击⬆️进入报名链接


《风景名胜》2019年1月刊

 

体验者风子红说:这是不一样的旅行体验。以前不能理解纯手工打造的物件为什么会那么昂贵,几次体验下来,不得不说手艺人的灵魂都寄予在作品之上,天价都是值得的。中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手艺更加弥足珍贵。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希望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一点一点带动更多的人来传播民族文化。


云南普米族 | 羊头琴制作

普米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是最早居住于青藏高原一带的游牧部落,后来跟着蒙古大军迁徙至云南、四川一带,历史上属于纳西族管辖,直到1960年才正名为普米族。

普米族崇拜羊,羊是孝的表现,村民说,普米族家家户户从小培养孩子的孝道,晚辈必须要尊敬长辈,所以羊头是普米族人生活中很重要的符号。羊头琴的制作工序非常之复杂,它是将一整块木头进行打磨塑形雕刻而成,蒙羊皮,挂四弦。羊头琴是普米族很重要的传统民族乐器,也是普米族唯一的弦鸣乐器。制作一把雕刻精良又悠扬悦耳的羊头琴,最熟练的手艺人也至少需要一个礼拜的时间。由于羊头琴的市场太小,现在会做羊头琴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学艺者们拜访的传承人杨老师家在云南兰坪河西乡大山深处,他是云南省羊头琴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祖辈学习手作羊头琴和演奏。

体验者们经历一天的羊头琴打造体验,亲力亲为的做一个木匠,从锯木头、打磨、塑形到雕刻,双手磨出水泡,周身酸痛难耐以后,真正体会到了手工艺人的不易。

农家小院,在昏暗的灯光下,传承人杨老师拿出珍藏的精美羊头琴为学艺的年轻人们弹奏起来,瑟瑟琴声好似幻化成夜里的露珠,掷地有声,溅出欢快的曲调,传向大山以外,又好似潺潺溪水,欢快流淌于青山之间,抑扬顿挫,时而欢快时而深沉,婉转又不失激昂。不如跳舞,于是在黑的深沉的大山里,杨老师的爱人带着他们在院子里围圈跳起了锅庄,大家一片欢声笑语。

 

四川摩梭人 | 古法织布


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泸沽湖畔仍保留着母权制家庭形式,被人们称之为“神秘的女儿国”,这是引起中外学者和游人最感神秘最感兴趣的摩梭文化现象之一。摩梭是一个未识别的民族,该族群在国家的整个识别过程中,并未经中央政府以公告的方式宣告民族族别身份,所以被称之为摩梭人。

摩梭人的古法织布,和摩梭闻名的走婚习俗一样作为原生态的文化形式存在并传承。当地女子从小学习织麻、纺麻、捻毛线,绣毛毯,编腰带,这是摩梭女必须掌握的一门手艺;尤其当采用多种颜色织成的花腰带,图案精美,艳丽多彩,还是结交“阿夏”(情侣)时贵重的定情物。

学艺者们来到的是格萨古村落的摩梭手艺人家。这是一户传统的摩梭人家,典型的摩梭祖母屋,院子里的苹果树果实累累,勤劳的阿妈将家里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摩梭古法织布是用手工打造的纯木传统织布机编织的,编织的过程需要手脚配合协调以及细心。特别是花纹的编织,在配合一踩一织的步骤的同时,穿入花线。不同的花纹有不同的穿入方法,十分考验眼力和细心,阿妈多年的经验积累了几十种花纹的图案编织方法,令人赞叹的繁复美丽。

摩梭人信仰万物有灵,所以摩梭图案广泛取材于动物、植物、自然现象和宗教法器等,熟练运用对称、重复、分割、放射等艺术手法。她们用绵密的方式将对自然的敬畏和民族的信仰编织进麻布、披肩、服装和毛毯里。织布机上快速穿梭的不仅是天然的麻线,更是原始的摩梭基因。

 

青海土族 | 刺绣


土族主要聚居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县、大通县、乐都县、同仁县等地。河湟地区是青海刺绣主要分布的地区,故称为河湟刺绣。河湟刺绣以民和县三川地区的土族平绣为主,还有盘绣、拉绣、网绣、锁绣等绣法。河湟刺绣做工精细、构图简练、色彩庄重、对比强烈、手法多样,于粗犷中见细腻,质朴中见雅气。

土族人民的刺绣艺术明显地表现对服饰的精心装饰上,土族妇女喜欢在衣服领子、袖头和下边绣上各种花纹,形成一种美丽的图案,也因为土族人五颜六色的花袖,所以被称为穿彩虹衣衫的人。土族妇女从小就要学习刺绣,掌握各种针线技艺,并且要用几年的时间为自己准备一套嫁妆,包括精美的服装、绣花枕头、绣花烟包等,同时还要为婆家的老人准备绣花枕头,为家中其他女人准备绣花的长腰鞋等许多女工作品。

三川地区土族平绣是集绘画、剪纸、刺绣为一体的一种独特工艺。无论盘绣或平绣,土族刺绣的图案是手工绘画在绣布上,再根据不同的图案选择不同的绣法。盘绣多用于勾边,绣出来的纹路好似锁链,一环套一环。

刺绣手工艺人说,希望能将自己民族的刺绣文化变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让大众接受,他们缺少现代设计力量的支持,希望更多的人能来认识土族刺绣,并能将土族刺绣和现代设计结合起来,传承并发扬下去。




乐创益于2009年9月22日

经上海市静安区民政局批准成立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2310106690132675G


乐创益5周年  乐创益6周年  乐创益7周年  

乐创益8周年  乐创益9周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